2025年7月12日下午和13日上午,首都师范大学傅光明教授应邀作题为“人工智能翻译与西方正典的新翻译、新阐释——以莎士比亚新译、新释为例”的专题讲座。
傅教授指出,就笔译而言,英译中的核心难点在于如何精准运用母语(汉语)进行表达,实现‘信、达、雅’的平衡。他强调,学术思辨能力对译者至关重要,新的翻译并非一定优于旧译,但新译本的出现为新的阐释提供了可能。以朱生豪先生的莎剧译本为例,傅教授指出译文具有时代性,学员们应突破传统译本的局限,尝试新译本,重新认识和研究莎士比亚的作品。他进一步阐述,译者的责任与使命在于翻译文化而非仅译语言,在具体语境中赋予语言活力,使翻译成为沟通文化的桥梁。傅教授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化,更是文化的传递,文化层面的翻译难度远超语言本身。优秀的译者可能未系统学习过翻译理论,但能抛开理论束缚,实现统一输出。他建议文学翻译者应培养文学素养,通过泛读与精读提升语感,关注文化内涵。傅教授结合系列具体翻译案例进一步阐释,研究需建立立体参照系,避免仅基于单一译本。
在互动环节,傅教授热情解答学员提问,强调研究应注重过程性和复杂性,避免急于追求单一结论。他引导学员对权威进行思考,发现问题,指出翻译工作需保留文化内涵,加强母语训练是做好翻译的基础。傅教授指出,尽管人工智能发展迅猛,但目前尚无法取代文学翻译,他鼓励学员与人工智能和谐共处,挖掘其优势。本次讲座为师生指明了方向,现场互动频繁,反响热烈,学员们收获颇丰。
一审:仁青才让
二 审 :曾建松
三 审:禹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