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戴光荣教授应邀作题为“大语言模型在外语学习与研究中的应用”的专题讲座,讲座由翻译系主任官科博士主持。
首先,戴教授以2025年高考数学卷大模型评测数据为切入点,解析技术能力边界。DeepSeek R1解答题获76分,豆包1.5-thinking-vision-pro总分144分,而GPT-4o多选题仅11分,反映出大语言模型在逻辑推理与复杂语义理解上的差异。
接着,戴教授进入主题,在教育应用环节,重点介绍了大语言模型在外语教学中的多元实践。戴教授指出,一方面,大语言模型的翻译、对话等功能可辅助学生提升语言应用能力,模型通过文献综述生成、数据可视化分析等功能,为研究者提供高效支持。同时,戴教授也警示潜在风险,“若过度依赖AI完成作业,可能削弱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鼓励学生要积极思考。
随后,戴教授重点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24年提出的“人工智能能力框架”,该框架针对学生与教师推出双轨指导体系,为全球教育系统融入AI技术提供系统性方案。该能力框架由四大核心能力构建。该框架所提出的四大核心能力分别是“以人为本的思维”,“人工智能伦理”,“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以及“系统设计”能力。
最后,戴教授以AI发展时间轴为脉络,展望大模型的未来走向。从1943年感知机的诞生到如今DeepSeek-R1等推理模型的突破,技术进化呈现加速态势。“未来的关键在于构建‘人机协同’模式。”戴教授强调,需在技术应用中融入伦理考量,如建立AI辅助学习的规范、平衡自动化与教师主导作用等。现场互动环节,学员就“AI是否会取代外语教师”等问题与专家深入探讨,氛围热烈。
官科博士总结本场讲座的发言,认为戴教授所强调的“人工智能能力”为我们重新思考外语学习与研究提供了匠心独具的启发性。
一审:曾珺、姜想想
二审: 傅婵妮
三审: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