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 20-24 日,我院与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联合举办了“译启科技,鉴通文明”科技翻译史研究合作研讨会,会场设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我院禹玲院长、文月娥、朱棠、周鹤等师生组成团队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与会同仁还包括台湾义守大学张澔教授,以及内师大科学技术史研究院研究团队。会议旨在创设“知识发现语境”,聚焦原始文献研读,展示学术发现过程,向同行分享编史理念与实践路径,对科学史、中外科技交流史及翻译史学科建设意义重大。
与会人员合影
开幕式由内师大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副院长姜红军教授主持,研究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那日苏教授与我院禹玲院长分别致辞。那日苏书记指出科技翻译史研究是推动科学技术史与相近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举措,期待研讨会在促进科研合作、学术交流及学科与科研团队建设方面收获丰硕成果。禹玲院长强调两院拥有共同学术理想与目标,希望通过深化合作、加强学术交流与跨学科协作,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那日苏书记致开幕词
禹玲院长致开幕词
开幕式致辞结束,两院学科带头人就科技翻译史研究团队建设合作事宜进行了研讨。内师大聂馥玲教授、台湾义守大学张澔教授及我院禹玲院长,分别介绍了两岸三校在科技翻译史研究领域的历史源流、研究现状、团队建设情况,探讨了未来的合作模式与方向。
随后,与会师生在研究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张祺老师和姜红军教授的陪同下,分别参观了该院科学技术史博物馆与院史馆。珍贵文献整齐陈列,与实物展品交相辉映,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厚重的学术底蕴。大家驻足凝视,真切感受着学科从萌芽到壮大的艰辛与辉煌,内心满是对先辈学者深耕不辍的崇敬,震撼于这份跨越岁月的学术传承力量。
姜红军教授讲解院史
张祺老师讲解科学技术史博物馆
本次研讨会涵盖文本研读方法、科研观点分享、科研团队建设研讨等内容。研究院姜红军教授以《晚清物理学译著中的科学概念分析》为题作报告,从英中文本细读切入,用对比分析法展现中西跨文化科学认知差异对科学传播的影响;带领与会师生研读清末伍光建译《物理学》底本节选Universal attraction:its laws,通过逐句精读英文、概括句意、抽象提炼等方式深入解析文本、研讨翻译问题,其研究方法与视角的科学性、创新性获师生赞叹。我院文月娥老师以《詹天佑与近代工程术语的译介 —— 以〈新编华英工学字汇〉为中心》为题报告,从研究缘起、詹天佑与该字汇的关联、编译历史语境、动机、原则方法及历史贡献等方面,指出《新编华英工学字汇》是民国工程界宝贵财富,既一定程度解决当时工程术语混乱问题,推动术语译介思想发展,也为民国乃至现当代工程术语统一与标准化奠定基础。周鹤老师作《〈食货志〉在英美的译介及其多维影响研究》主题报告,从研究对象、思路发现及前景展望等角度,介绍历代正史《食货志》在英美的译介情况,探讨其时代背景、译者群体特征、翻译目的及影响;同时展示了团队对中国古代科技典籍外译情况的梳理成果,并介绍湖南科大科技翻译史研究团队建设规划。朱棠老师作为分享环节主持人,从中日词汇交流史视角,为科技史翻译研究提供了丰富案例与新颖观点。
文月娥老师作主题报告
朱棠老师进行观点分享
8 月 24 日上午,内师大郭世荣教授主持,台湾义守大学张澔教授以《中文蒸气机名词的形成与科学传播》为题作报告。张教授介绍了江南制造局为引进蒸汽机技术开展的名词术语译介工作,指出其对技术引进意义重大,部分名词沿用至今;从西方科学书籍、传教士编译书籍及字典中,探寻该机构蒸汽机名词字源;通过对比徐寿《汽机命名说》与傅兰雅《汽机中西名目表》,阐明二者在蒸汽机名词编译中的角色与重要性;还剖析《汽机发轫》等书籍与《汽机中西名目表》的影响力,指出教科书与字典在科学术语传播中的差异。
郭世荣教授主持张浩教授汇报
张澔教授主题汇报
8 月 24 日,研讨会圆满闭幕。闭幕式上,我院文月娥老师总结时表示,此次会议带来学术理念碰撞与思维认知跃升,参会者收获颇丰;未来我院将借鉴内师大团队先进工作模式,结合自身学科建设实际,探索跨领域、跨学科深度融合路径,推动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内师大科学技术史研究院院长冯立昇教授则殷切期望,未来两校能持续深化科技翻译史学科合作交流,携手推动该领域研究与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冯立昇院长致闭幕词
一 审:周 鹤
二审:文月娥
三 审:禹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