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7日晚,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李伟荣教授应我院邀请,在外语楼101学术报告厅开展了一场题为“比较哲学:翻译中国传统哲学经典的基础——以安乐哲、郝大维的《中庸》英译为中心”的学术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张景华教授负责主持。
首先,李教授从安乐哲其人及其成就切入此次讲座主题。安乐哲是中西哲学兼通的儒学家、中西比较哲学研究者,他对中国儒学在西方的传播做出了杰出贡献,并于荣获“世界儒学研究杰出人物”称号。李教授表示,安乐哲能获得如此成就更要感谢他的五位老师:香港中文大学的劳思光、台湾大学的方东美、伦敦大学的刘殿爵、杨有惟、葛瑞汉。这几位老师都有西方哲学的背景,所以安乐哲既能学习中国哲学,也能学习西方哲学。
紧接着,李教授就中国传统哲学的翻译谈到中西方思维不同。随着改革开放已经40多年,我们和西方人的交流交往也比较多了,但是彼此的差异仍然存在。英语是“一多二元”——西方文化特有的宇宙观,一切价值来源于上帝或绝对真理的超绝(验)性,二元即非黑即白的对立思维。而中文是“一多不分”——万物相系不分、浑然而一。他还认为,中、英两种语言背后都有自己的文化纱幕。揭开二者的文化纱幕,是中西比较哲学的重要问题。
随后,教授着重探讨了安乐哲、郝大维《中庸》的译本,对某些关键词进行了详细分析。李教授批评道,现在西方读的中国哲学译本不正确,其中有些术语并没有揭示出中国哲学的真正意思,而是翻译时套用了西方哲学或者是宗教的概念。所以李教授就关键词汇表的重要性总结道:对于一个西方人文学者来说,如果想运用“翻译过来的”中国材料,无论是文本的还是观念的,最大障碍不是译文的句法结构,而是那些赋予它意义的特殊词汇。
最后,对于中西比较哲学的研究,李教授总结了三点:第一是基于不可通约的比较哲学研究;第二是翻译中国古代哲学典籍不能仅仅依赖词典;第三是关键词互相阐发有利于西方读者理解中国哲学。所以安乐哲这一辈子都是与西方权威的哲学家合作来阐释中国哲学丰富的内涵和价值以此实现世界学术共同语合作的最大化。
此次讲座令在座的老师和同学受益匪浅,以安乐哲和郝大维的《中庸》英译本为例,从比较哲学的角度,通过对关键哲学术语和话语的省思,认为安乐哲等对中国传统哲学经典的诠释开启了新的范式,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