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通知新闻

通知新闻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近代中国西学翻译研究”学术会议在我校成功举行

 

 

 

 

 

2018年4月13-15日,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主办,我校外国语学院承办的“近代中国西学翻译研究专题学术研讨会在我校成功举行。会议旨在推动中国翻译学跨学科研究的发展,促进我国学界在翻译研究方面的学术交流。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我国近50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7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高端学术会议。
14日上午,会议在我校外国语学院101会议厅隆重开幕。湖南科技大学副校长刘友金教授代表学校致欢迎辞并简介了我校及外院的历史和办学特色。他指出本次会议是挖掘历史,从西学东渐中汲取经验,把握当代,坚持文化自觉,弘扬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随后,中国译协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副主任王东风教授与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司显柱教授分别致开幕辞。王东风教授在开幕辞中强调翻译在对外文化交流与推动其他学科运作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指出翻译在当前应面向国家战略,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与区域经济建设并为此“三个面向”服务。司显柱教授对外院承办此次会议表示衷心的感谢,对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进行了简介,并指出本次会议将依然秉承协会名誉会长吕叔湘先生、老会长刘重德先生倡导的崇尚科学,严谨治学,恪守学术规范的治学精神,最后他预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外国语学院院长张景华教授主持了开幕式。
随后会议进入精彩的主旨发言阶段。香港中文大学王宏志教授作了题为“作为文化现象的译者研究:理念与实践”的主旨发言。他从汉学家译者研究、国家作为赞助者下的译者研究等方面对以译者为主体的翻译史研究进行了阐发,指出译者不仅代表个人,还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山大学王东风教授以“历史拐点处别样的风景:诗歌翻译在中国新诗形成期所起作用再探”为题发言。他以福柯的谱系学为视角,从中国白话诗歌的发生、翻译的导向等方面进行了论述,认为当时翻译西方诗歌的目的不是为了引进新的诗体,而是利用翻译的社会效应,通过译文来展示白话自由体。广西民族大学张旭教授以“民国时期湖南教育与翻译人才培养”为题,对民国时期湖南教育的建制与翻译教材,翻译师资与人才培养等进行了说明与阐释,指出学校教育在翻译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湖南科技大学张景华教授以“西化还是化西?—论晚清西学翻译的术语民族化策略”为题发言。他认为晚清西学翻译史也是一部术语民族化的历史,术语民族化之“化西”体现了近代中国学术界的变革与创新,彰显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14日下午的小组发言中,与会代表们围绕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变迁与西学翻译研究,近代科技翻译、西方文学翻译、西学术语翻译等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
15日上午,复旦大学的王建开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的聂馥玲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司显柱教授分别就近代文学翻译史、晚清科技翻译管理、翻译研究范式做了大会主题发言。在会议各小组分组讨论总结结束后,大会举行了闭幕式。王东风教授对外院为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所做出的努力表示由衷的感谢,并指出翻译强则国强,翻译弱则国弱,在新时期做翻译研究的专家学者们更应从学术角度发出自己的声音,为学科的发展与国家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在与会专家热烈的掌声中本次会议圆满闭幕。
翻译作为跨语言与跨文化的活动,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途径。本次会议在国家倡导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召开,是对国家战略需求的积极回应。会议立足于近代西学翻译研究,展示国内近代西学翻译研究的最新成果,促进国内学界的学术交流,为专家学者们搭建了一个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代思想锐变、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平台。据悉,下届论坛将由内蒙古师范大学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