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下午,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姜红军应我院邀请,与湖南科技大学师生分享了“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翻译史学科建设实践与探索”的相关经验心得。本次讲座由禹玲教授主持,外国语学院教师、数学学院教师、生命科学与计算学院教师及部分2024级硕士等参与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禹玲教授代表学校和学院对姜红军教授的到来表示衷心感谢和热烈欢迎。随后,关于科学翻译史学科建设实践与探索,姜教授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首先,介绍了科学技术史及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分享了其科研团队在科技翻译史领域的组建经验与研究成果。并着重强调,科学并非独立的学科,它与社会史、教育史等都有紧密联系。紧接着,姜教授就Physics一书三个译本进行了分析。阐述对比了不同译者在翻译Physics过程中,文本叙述逻辑的处理差异,以此考察译者对物理知识引入的影响。从而得出结论:翻译差异是有规律的,表现为:过程性描述转变为结果性描述;描述意向结构的具象化;叙述主体性的强化。并且,案例考察表明,西方科学的东传,不是单向输出和接受的机械过程,而是在受接受方原有知识体系的约束下,西方异质知识再型塑的过程。最后,姜教授总结到,学科间可进行拓展,共同合作构造大课题,如物理学科与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结合。语言间可进行拓展,如英语、日语、法语等语言的拓展。姜教授还特别指出,全球史视域下科学传播的比较研究具备共性,以及在当下数智认知与科学翻译结合十分重要。
姜红军教授分享经验
在互动环节,姜教授热情地回答了师生们提出的问题。全场师生在这场学术盛宴中受益匪浅。禹玲教授表示,姜教授这次座谈会是教师和研究生开展学术的良好开端,不仅加深了大家对科技翻译史的理解,还激发了更多人对这一领域的兴趣!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全体师生认真聆听并与姜教授展开互动交流
一审:王梦洁
二审:于晓琳
三 审:禹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