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通知新闻

通知新闻

陈晞教授谈文学艺术与生活

 

4 月26日下午3:00-4:30,湖南大学的陈晞教授应邀来我院101会议室举行了一场题为“脑文本与小说创作——以拉金的《吉尔》为例”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吕爱晶老师负责主持,部分老师和同学参加。
《吉尔》是英国小说家拉金创作的第一部半自传体小说,讲述了一个出身工薪阶层的大学生肯普试图进入富有同学圈的心路历程。陈教授首先讲解了拉金的脑概念与肯普这一角色的塑造。脑文本是由脑概念组成的。脑概念是松散的、无系统的记忆,以怎样的规律和形式形成脑文本取决于作者想要达到怎样的目的和效果。脑概念从来源讲可分为物象概念和抽象概念两类。物象概念是一种对客观事物感知后产生的印象,而抽象概念是大脑对这些印象加以处理的结果。在书中,拉金以自己和同学为原型,将以现实生活和个人经历为基础的脑概念加工形成了肯普这一角色的脑文本,并以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将脑文本呈现出来。接下来,陈教授又介绍了拉金的脑概念与小说人物克里斯托弗的塑造。拉金在牛津大学求学时,与同学诺曼、修斯相处得并不愉快。他将两人外貌特征、言行举止和生活习惯等客观印象存储在记忆中,形成了脑文本并且运用到了对克里斯托弗这一角色的塑造中。最后,陈教授介绍了《吉尔》中肯普的脑文本与文学创作。在《吉尔》一书里,肯普在生活中找不到安慰和满足,所以借助书信、日志和故事来抒发自己潜意识里的愤怒与渴望,排解心中的寂寞。他在无意中杜撰了吉尔,却身不由己地陷入了对虚构人物的迷恋中。其实吉尔这一人物早已存在于肯普的脑文本中。肯普将不同的脑概念组合在一起,储存于大脑中,大脑再对这些脑概念进行有意识的处理,按照某种规律将脑概念组合起来进行思考,获取了新的意义,最终形成了吉尔这一角色。
陈教授最后总结道,文学家将生活中场景和感觉内化成为脑概念,并储存在自己的脑海里,构成了脑文本,再通过合适的文学形式把脑文本呈现在人们面前。艺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陈教授希望此次讲座可以为在座的老师同学提供文学创作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