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目 
   :儒经翻译的文化认同——以《中庸》翻译文本为例 
  
 
   
   讲座人 
   :吕世生 
     
   教授 
    ( 
   南开大学 
   ) 
  
 
   
   时  
   间 
   : 
   10 
   月 
   10 
   日(周二)下午 
   16:00 - 17:40 
  
 
   
   地  
   点 
   :外语楼 
   101 
   会议室 
  
 
  
      
  
 
   
   讲座内容简介: 
  
 
   
     
  
 
   
   儒家经典《中庸》的文本意义是开放的,其跨越文化边界之后文本意义的开放性更为显著,西方传教士、汉学家的译本是这种开放性文本解读的具体体现。虽然他们译经或享有 
   “ 
   以经解经 
   ” 
   的美名,或因 
   “ 
   用中国哲学话语翻译《中庸》”而著称,都获得了尊重儒学文本的点赞,但细审之下却发现他们在形上学层面上都背离了儒学义理。 
  
 
  
      
  
 
   
   反观辜鸿铭的翻译,表面上看似偏离了儒学概念内涵,或因直接引用西方思想家的章句,不时饱受扭曲中国文化之讥,但在儒学义理上他却保持了与原文本的一致。本文通过各自的译文文本、副文本的比较分析,发现这种情形可归于译者各自的文化认同的区别。 
  
 
  
      
  
 
   
   辜氏用西方话语翻译儒经意在诉诸目标语接受者的文化经验,使儒学义理与目标语接受者产生文化共鸣。这是辜氏对译本目标文化接受的历史文化关系制约深入思考的结果,有其历史的合理性。 
  
 
  
      
  
 
   
     
  
 
   
   个人简介: 
  
 
   
     
  
 
   
   吕世生 
   ,南开大学翻译系教授,博导,南开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中心主任,主要学术兴趣为中国文学外译研究,商务英语研究,迄今在包括 
   Babel 
   , 
   Journal of Translation 
   , 
   《外国语》,《中国翻译》,《中国外语》等 
   SSCI, CSSCI 
   入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48 
   篇(独著或第一作者) 
   , 
   专著一部,译著 
   3 
   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国家汉办项目,天津市社科重点项目及联合国项目共 
   11 
   项。此前曾在中国石油从事技术翻译 
   12 
   年,期间多次担任石油领域的国际会议口译及工程技术学术交流口译。 
  
 
  
      
  
 
   
   学术兼职 
   :教育部高等学校商务英语教学协作组成员,中国译协翻译理论与教学委员会委员,全国商务英语学会副理事长 
   ,  
   天津译协常务理事,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上海外文学会理事。 
  
 
  
    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黑龙江大学、天津城建大学等客座教授或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