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

暑期讲座(25):认知语言学的语言学习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729日上午,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刘正光教授应邀到我院讲学,讲座题目为“认知语言学的语言学习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此次讲座由外国语学院书记周启强教授主持,暑期班学员以及我院部分教师到场聆听。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不同的文化逃脱不了相互交融的趋势,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成为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刘正光教授认为这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基于对语言本质认识的不同。接着,刘教授例举出语言学界对语言的基本认知,如:结构主义学派的“二元论”、系统功能学派的“语言工具论”,总结其中缺陷与不足之处,由此提出认知语言学对语言的基本认识:语言是形式与意义构成的有机整体,并提出了三个基本特征,即“语义是核心”、“结构有意义”和“基于使用”。刘教授以“kill”一词为例,在“The man killed the lady.”与“Smoking kills.”两个句子中所表达的意义不同,这是由于同一动词既可以表达行为动作也可以表达事物的状态与特征,由此,他指出结构都有意义,还例举出诸多“主动转被动”的例句,总结出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也是有各自不同的意义。在语言学习观方面,他提出以下概念:语言学习的基本单位是构式(语块);语块教学法值得提倡;语言学习的基本要求是足够的复现率、大量实践;语言学习的效率是以典型用法为基础。

   文化是认识世界和表达世界的方式,刘教授认为要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就要具有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同一事物的能力,那么教师在教授跨文化交际课程时,应该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他还指出文化的不同体现在思维方式的不同,并结合多个英汉语的同义词例、习语例等进行分析,总结出英语的思维为分析型思维,而汉语的思维是综合型思维。最后,刘正光教授认为外语文化教学要以母语文化为起点,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刘教授的讲座给我们带来最大的启示莫过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语言观,让我们了解到人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容器概念”,容器隐喻使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从神秘到清晰。尤其在实践方面,对于英语动词短语的记忆,无须死板地背诵记忆搭配,从认知角度了解动词后附带的小品词意义不仅能使学习更加轻松,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牢固。

                                                     文:禹玲 李妙 图: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