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级学科代码:(0502)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际背景下经济、文化、教育发展需要的研究型、应用型高层次外语人才。

具体要求是:

1.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善于吸收西方的先进思想和文化,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国际科技文化交流服务。

2.具有较系统的外国语言文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基本特点和本质、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具有从事外国语言文学研究工作的基本能力,了解本研究领域的学术新动态,能够胜任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工作和专业课教学工作。

3. 具有坚实的外语基础和基本技能,了解并遵守学术研究的一般规范,学位论文在语言、内容、形式上达到相应的要求。

4.熟练掌握工作语言,具有在较高层次上应用该语言的能力,并初步掌握一门第二外语(法、德、日),可以阅读一般的文章及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文献。

5.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适应能力以及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二、研究方向简介:

1.英美文学英美文学学科前沿,英美文学的基本理论、流派及其发展、英美文学研究的基本研究方法等。

2.理论语言学。外国语言学科前沿,语言学基本理论、流派及其发展、语言研究的基本研究方法等。

3.应用语言学与外语教学。外国语言教学学科前沿,语言教学的基本理论、流派及其发展,语言教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等。

4.翻译学。翻译学科前沿,翻译理论与流派的发展,翻译研究的基本研究方法等。

5.比较文学与文化。比较文学与文化学学科前沿,比较文学与文化学的基本理论、流派及其发展、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基本研究方法等。

三、学制及学分要求:

1.学制与学习年限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正常学制3年,包括完成学位论文答辩。

硕士论文答辩前应完成规定的学分和各培养环节,达到学校规定的毕业条件。延长学习时间者,须提出申请,经学院签署意见后报学校培养办审批,包括休学时间,最长在校学习年限不超过6年;提前完成培养计划者,经规定的审批程序可提前毕业并获得学位,但获得正式学籍后的在校时间不能少于2年。

2.学分要求

本学科硕士生总学分44学分,其中学位课程26学分,非学位课10学分。论文环节(开题报告、中期检查、预答辩)6学分,实践环节1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

四、实践环节要求:

实践形式可选择教学实践、研发实践、管理实践、社会调查、社会兼职及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学术、科技竞赛活动等,1学分。

五、中期考核:

本学科未修满学位课学分研究生不能参加中期考核,考核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习,学术活动等方面的综合结论。未参加中期考核或中期考核通过者不能进行学位论文中期进展

六、培养方式:

1.硕士研究生培养将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及教学实践相结合,学生可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研究型和应用型两个方向发展。

2.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硕士生在第一学期进行师生双向互选,确定导师。导师负责硕士生培养的全过程,并帮助学生选择发展方向;成立以导师为核心的指导小组,原则上由3-5人组成,配合导师工作,发挥集体培养优势和带动青年骨干作用。

3.每个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个人学习计划,体现研究生的个性发展。个人计划一经导师同意,须严格按照计划检查执行。

4.理论结合实际,在掌握本领域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掌握学术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要求研究生拓宽视野,鼓励采用新方法、新手段进行研究。

5.硕士研究生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提倡讲授与研讨相结合、讲授与演讲相结合、专题讨论与学术报告相结合。课程采取课堂讨论、课外阅读、讲座、实验操作、研究报告等方式进行,着重注意培养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6.鼓励研究生参加本及国内的各种学术活动,参加中外教师举办的各种学术讲座,了解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学术新动态。

7.做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生在校期间应当参加政治学习和时事教育,关心集体,提高综合素质。

七、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1. 鼓励研究生在校期间积极从事科研创新,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发表学术论文。在学期间至少公开发表一篇学术论文,且必须署名湖南科技大学。

2. 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完成各项必修环节,修满规定最低学分以上者,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学位论文为研究性论文,指理论研究、专题研究、实证研究。

3. 学位论文使用语言:硕士学位论文用外文撰写,比较文学与文化方向可用中文或英文撰写学位论文必须符合学术规范,具体要求见《湖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撰写规范》中的规定。学位论文字数:正文字数为1.5万英文单词以上,中文2.5万汉字以上。

4. 申请学位条件:(1)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及其培养环节,成绩合格,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2)学习期间应以湖南科技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与专业相关学术论文1篇(字数不低于4000字)。

5.提前申请学位条件:(1)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及其培养环节,平均成绩达85分及以上,学位论文通过学校双盲评审和答辩;(2)学习期间应以湖南科技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在CSSCI期刊发表与专业相关学术论文1篇(字数不低于4000字)。

八、主要管理环节

序号

时间安排

组织与考核专家

1

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1学期

(入学当月完成)

指导教师。

2

开题报告(研究生向专家作开题报告,填写提交审定的《开题报告》)

3学期

(放假前完成)

学院统一布置;

学科导师组评议指导。

3

中期考核

4学期

(放假前完成)

学院组织。

4

论文中期检查(研究生向专家作论文研究进展报告,填写提交《论文中期检查情况表》

5学期

10月完成)

学院统一布置;

学科导师组检查、指导。

5

论文预答辩和论文修改

6学期

3月完成)

导师;

学科导师组。

6

论文送审(按评审意见修改)

6学期

4月完成)

学院(导师);

研究生院。

7

论文答辩

6学期

5月完成)

学院组织。

九、个人培养计划

本学科研究生应在入学后一个月内,在导师及导师组的指导下依据本学科培养方案的要求制定和提交《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包括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学位论文工作包括研究方向,已有工作基础,研究计划和时间安排等从提交合格的开题报告日期起到论文答辩,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不得少于一年。


十、课程设置

课程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开课学期

开课单位

备注

1

2

3

4

26学分)

(3学分)

公 共 课

G190000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

32

马克思主义学院

必修

G19000002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

16

必修

(8学分)

基础理论课

X19120101

外国语言学科前沿讲座

2

32

外国语

学院

必修

X19120102

语言学概论

2

32

X19120103

西方文化思想史

2

32

X19120104

英美文学史

2

32

(15

分)

X19120105

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

2

32

外国语

学院

必选

X19120106

语用学

2

32

X19120107

翻译通论

2

32

X19120108

第二外国语(日语)

3

48

外国语

学院

必选(三选一)

X19120109

第二外国语(德语)

3

48

X19120110

第二外国语(法语)

3

48

非 学 位 课 (10学分)

方向必修课

(1学分)

X19121101

学术论文写作

1

16

外国语

学院

必选

方向选修课(9学分)

X19121102

现当代英美小说

2

32

X19121103

现当代英美诗歌

2

32

X19121104

英美现代戏剧

2

32

X19121105

英美后现代文学

2

32

X19121106

理论视角与作品分析

2

32

X19121107

英美历史与文化

2

32

X19121108

外国作家作品专题

2

32

X19121109

比较文学概论

2

32

X19121110

文学与比较研究专题

1

16

X19121111

句法学

2

32

X19121112

语义学

2

32

X19121113

语料库语言学

2

32

X19121114

认知语言学

2

32

X19121115

社会语言学

2

32

X19121116

语篇语言学

2

32

X19121117

语言学专题

1

16

X19121118

西方语言学流派

2

32

X19121119

英语教学论

2

32

X19121120

二语习得概论

2

32

X19121121

语言统计学

2

32

X19121122

语言测试学

2

32

X19121123

应用语言学

2

32

X19121124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2

32

X19121125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

2

32

X19121126

语言教学的流派

2

32

X19121127

文学翻译与赏析

2

32

X19121128

翻译研究方法论

2

32

X19121129

英汉科技翻译研究

2

32

X19121130

中国文化经典外译研究

2

32

X19121131

跨文化交际与翻译

1

16

X19121132

语用学与翻译

2

32

X19121133

计算机辅助翻译研

2

32

X19121134

翻译文化史

2

32

X19121135

中外文学关系专题

2

32

X19121136

中外诗学及批评研究

2

32

补修课程

X19121137

语言学

外国语

学院

跨学科或同等学历学生补修

X19121138

英美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

X19121139

翻译学

学位论文

6学分

学位论文开题

2

按《湖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工作手册》相关规定执行

外国语

学院

论文中期检查(研究生作进展报告)

2

预答辩

2

实践环节

1学分

实践形式可选择教学实践、研发实践、管理实践、社会调查、社会兼职及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学术、科技竞赛活动等

1

外国语

学院

学术活动

1学分

学术活动的主要形式包括听学术报告专家讲座,参加学术会议参加学校或省级研究生论坛报告会研讨等。

1

须参加学术活动10次以上,其中本人主讲报告至少一次

外国语

学院

附1: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学术专著:

1. Adams, M. H. (ed.). 1979.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M]. New York: W. W. Norton.

2. Adams, H. & L. Searle (eds.). 1986. Critical Theory Since 1965[M]. Tallahassee:University Presses of Florida.

3. Baker, M. 1992.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4. Bassnett, S. & A. Lefevere. 1998.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M]. Valley Cottage, NY: Multilingual Typesetting.

5. Baym, N., Francis, M., et al. 1985.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M]. New York: W. W. Norton.

6. Berge, Z., & M. Colins. 1995.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nd the Online Classroom in Distance Learning[M]. N.J.: Hampton Press.

7. Brcovitch, S. (ed.). 1996.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M]. Vols. 1-8.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 Devitt, M. & K. Sterelny. 1999. Language and Reality[M]. Oxford, UK: Basil Blackwell.

9. Ellis, R. 199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0. Gutt, Ernst-August. 2004.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1. Hatim, B. & I. Mason. 1990/2001.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12. Kelly, L. G. 1979. The True Interpreter: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West[M]. Oxford, UK: Basil Blackwell.

13. Newmark, P. 1982/2001.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4. Nida, E. A. 2001.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5. Nord, C. 1997/2001.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6. Nunan, D. 1992. Research Methods in Language Learning[M]. Cambridge: Cambridge Language Teaching Library.

17. Sampson, G. 1980. Schools of Linguistics[M].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8. Seliger, H. W. & E. Shohamy. 1989.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Method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 Skehan, P. 1998.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 Toury, G. 2001.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1. Venuti, L. 1995.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 New York: Routledge.

22. Wilss, W. 1982/2001.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Methods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3. 刘海平、王守仁. 2002. 新编美国文学史[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4. 吴元迈. 2004. 20世纪外国文学史(1-5卷)[M]. 南京译林出版社

25. 张柏然、许钧. 1997. 译学论集[M]. 南京译林出版社

26. 何自然、陈新仁. 2004. 当代语用学[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7. 丁言仁. 2000. 语篇分析[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8. 丁言仁. 2004.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外语学习[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9. 柯平. 1999. 对比语言学[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0. 乐眉云. 1999. 应用语言学[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1. 胡曙中. 2005. 英语语篇语言学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2. 钱敏汝. 2001. 篇章语用学概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3. 孔慧怡. 1999. 翻译·文学·文化[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4. 谭载喜. 2000. 翻译学[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35. 王东风. 2009. 连贯与翻译[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6. 王宏印. 2003. 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37.王克非. 1997. 翻译文化史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38.王守仁、何宁. 2006. 20世纪英国文学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9.文秋芳. 2001. 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0.谢天振. 2000. 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1.许宝强、袁伟. 2001. 语言与翻译的政治[C].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学术期刊(外文类):

1. Applied linguistics

2. American literature

3. American Literary History

4. Comparative literature

5. Contemporary Women's Writing

6. Current Biography

7. ELT Journal

8. English Journal

9. Journal of linguistics

10. Language Learning

11.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12. Language Testing

13. New Writing

14. Syntax

15. Perspective

16. Target

17. Meta

学术期刊(中文类):

1. 外语教学与研究

2. 外国语

3. 外国文学评论

4. 外国文学

5. 当代语言学

6. 中国翻译

7. 上海翻译

8. 中国比较文学

9. 外语教学

10. 外语与外语教学

11. 外国语文

12.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13. 外语学刊

14. 现代外语

附2:学位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程编号:G19000001

一、计划总学时: 32 (其中实验 0 学时) 学分 2 开课学期

授课方式: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与研讨 考核方式:开闭卷考试或撰写论文

二、适用专业:全校所有学科、专业

三、预修课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与实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四、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使硕士研究生能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伟大意义,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并能联系实际,增强对党的现行路线、方针政策的领悟能力,提高自觉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内容:

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由来和依据;特殊的历史起点: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后发国家类型的社会主义;特殊的经济模式: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特殊的政治体制:把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主的民主政治相统一的社会主义;特殊的意识形态: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态多样化统一起来的社会主义;结束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意义。

六、主要参考书:

1.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2.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3.高放: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刘建武:中国特色与中国模式,人民出版社,2006.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写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课程编号:G19000002

一、计划总学时 16 (其中实验 0 学时) 学分 1 开课学期:

授课方式课堂教学、专题讲座与研讨 考核方式:考试(开卷)

二、适用专业:人文社科专业

三、预修课程:社会学概论

四、教学目的

该课程的开设在于让硕士研究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科学基本研究方法,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比较深入系统地介绍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和分析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基本能力。

五、教学内容

社会科学哲学与研究方法导论;古典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及其现代价值;当代社会科学发展与方法论走向;研究设计(案例讨论: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问卷调查方法(案例讨论:大学教研人员与行政人员的收入比较研究);实地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研究报告的撰写。

六、主要参考书

1.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2000

2.劳伦斯·纽曼:社会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仇立平:社会研究方法,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

4.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唐盛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新解,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6.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7.福勒:调查研究方法,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8.风笑天: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8

9.赵国栋、黄家中:网络调查研究方法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0.戴维、萨顿:社会研究方法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1.杨春贵: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外国语言学科前沿讲座

课程编号:X19120101

一、计划总学时 32 学时 学分 2 开课学期: I

授课方式:课堂教学与研讨 考核方式: 论文报告

二、适用专业:外国语言文学

三、预修课程:本科生的语言学、文学和翻译理论

四、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可以了解语言学、文学和翻译学研究领域内最新的研究动态,把握本学科各研究方向的最新发展方向,汲取本学科各研究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知晓本学科各研究方向的最新研究方法,了解这些研究的基本学术背景,及其未来的发展倾向,并能在将来毕业论文写作中跟踪国内外学术最新动态,拓展其研究的学术视野,培育创新精神,启发科研思路,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五、教学内容

本课程为前沿讲座,讲授内容及重点、难点随着本学科的发展动态而不断调整

六、主要参考书

本课程为前沿讲座,讲授内容随着本学科各研究方向的发展动态而不断调整,无固定教材,参考书主要为本学科国内外核心期刊。

语言学概论

课程编号:X19120102

一、计划总学时 32 (其中实验 学时) 学分 2 开课学期: I

授课方式:课堂教学与研讨 考核方式:论文报告

二、适用专业外国语言文学

三、预修课程:本科生的语言学概论

四、教学目的

本课程注重进一步向学生传授语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注重介绍过去五十年来有关语言学几个主要领域中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学生在学完这门课程后可对语言学的基本内容和有关最新学术成果有一个全面的深入认识。

五、教学内容

1. 绪论

1.1 作为研究语言的普通语言学

1.2 作为一门科学的语言学

1.3 普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

2. 音位学

2.1 口头语和文字

2.2 宽式音标和严式音标

2.3 音位理论

2.4 今后的发展

3. 当今几种语言学理论

3.1理论形成

3.2转换生成语言学

3.3系统功能语法

3.4格语法

4. 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4.1 语言学和人类学

4.2 语言学和社会学

4.3 语言学和哲学

4.4 语言学和心理学

4.5 语言学和语言教学

4.6 语言学和文学

六、主要参考书

1. Andrew Radford, Martin Atkinson, David Britain, Harald Clashen and Andrew Spencer. 1999.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Cambridge: CUP.

2. Carroll, David. W. 1999. Psychology of Language.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 Chapman, Siobhan. 2000. Philosophy for Linguisitc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hledge.

4. Chomsky, N. 2000. New Horizons in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Mind. Cambridge: CUP.

5. Field, J. 2003. Psycholinguistics: A Resource Book for Student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hledge.

6. Halliday, M. A. K. 1985.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Edward Arnold.

7. Poole, S.C. 2000. In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8. Radford, Andrew. 1997. Syntax: A Minimalist Introduction. Cambridge: CUP.

9. Robins, R. H. 2000. General Linguistics(4th edi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0. Robins, R.H. 2001. A Short History of Linguistics(4th edi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1. Whorf. 1956. Language, Thought, and Reality.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2. 丁言仁、郝克,《英语语言学纲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3. 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4. 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15. 俞如珍、金顺德,《当代西方语法理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西方文化思想史

课程编号:X19120103

一、计划总学时: 32 (其中实验 学时) 学分: 2 开课学期:II

授课方式:面授,考核方式:考试/论文

二、适用专业:外国语言文学

三、预修课程:本科生的翻译理论与实践

四、教学目的:本课程通过以提纲挈领的方式审视西方思想发展的渊源,进程以及在当代的境遇。它着重关注其中几大里程碑式的发展以及驱动力,同时将英语文学历史发展的轨迹放在整个西方文明的大语境下加以考察,既帮助增进对英语文学,西方文化的理解,更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其思辩能力。

五、教学内容:

1. 古希腊罗马时期:戏剧与思想

2. 中世纪:基督教与西方文明

3. 文艺复兴时期

4. 思想启蒙运动时期:古典主义

5. 浪漫主义时期:大革命

6. 维多利亚时期

7. 现代西方思想流派: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

8.后现代主义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Betty, John L., Oliver A. Johnson & John Reisbord. eds. Heritage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Camp, Wesley D. Roots of Western civilization.Wiley, 1983.

Kishlansky, Mark A. ed. Sources of the West : readings in Western civilization. Longman, 1998.

Perry, Marvin & George W. Bock eds. Western civilization : a brief history. Houghton Mifflin, 1993.

Sherman, Dennis. Western civilization, images and interpretations. Knopf, 1983.

Sellery George C.& A. C. Krey. Medieval foundations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Haskell House, 1968.

汉默顿(英). 思想的盛宴 西方思想史中之哲学、历史、宗教、科学及其他 ,九州出版社, 2005.

罗伯特•E•勒纳, 斯坦迪什•米查姆, 爱德华•麦克纳尔•伯恩斯. 西方文明史,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3.

佩里(Perry, Marvin)等主编. 西方文明史, 上卷,商务印书馆 , 1993.9

佩里(Perry, Marvin)等主编. 西方文明史下卷. 商务印书馆, 1993.11

史壮柏格(Roland N. Stromberg). 近代西方思想史. 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995

章士嵘编. 西方思想史, 东方出版中心, 2002

英美文学史

课程编号:X19120104

一、计划总学时 32 (其中实验 学时) 学分 2 开课学期: I

授课方式:课堂教学与研讨 考核方式:1)考试(闭卷);(2)论文

二、适用专业:英语语言文学 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三、预修课程英国文学史及选读 美国文学史及选读

四、教学目的

从批评的角度把握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和批评史

五、教学内容

Unit 1.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

Unit 2.Renaissance Drama: Shakespeare’s Hamlet, Merchant of Venice

Unit 3.The rise of the novel: Samuel Richardson’s Pamela, or Virtue Rewarded

Unit 4.Romanticism: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Unit 5.Social images in 19th-century English novels: Charles Dickens’ Great Expectation

Unit 6.English novel at the turn of the 20th c.: Conrad’s Heart of Darkness and Lawrance’s Women in Love

Unit 7.English novel in the 50s: John Fowles’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Unit 8.Women novelists after WWII: Doris Lessing’s The Golden Notebook

Unit 9.Contemporary English Drama: Samuel Becket’s Waiting for Godot,

Unit 10.Contemporary English poetry: Ted Hughes

Unit 11.Introduction to American Literature

Unit 12.American Romanticism: Hawthorne’s The Scarlet Letter and Herman Melville’s Moby Dick

Unit 13.American Modernist Poetry: Ezra Pound, Robert Frost

Unit 14.American Modernist Fiction: William Faulkner, Ernest Hemingway

六、主要参考书

1.陈嘉:《英国文学史》,商务出版社,1992.

2.瞿世镜:《当代英国小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王佐良:《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5.朱虹:《英国小说的黄金时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6.剑桥文学指南英国文学部分共16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锡麟、王晓路:《当代美国小说理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8.刘海平、王守仁:《新编美国文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002

9.黄铁池:《当代美国小说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

10.童明:《美国文学史》,译林出版社,2002

11.张子清:《二十世纪美国诗歌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

12.杨仁敬:《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史》,2008

13.剑桥文学指南美国文学部分共14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4.程锡麟、王晓路:《当代美国小说理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15.刘海平、王守仁:《新编美国文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002

16.黄铁池:《当代美国小说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

17.童明:《美国文学史》,译林出版社,2002

18.张子清:《二十世纪美国诗歌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

19. Sanders, Andrew. The Short History Oxford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20. 自编讲义,美国文学史及选读Elliot, Emory. Columbia Literary 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8.

21. 剑桥文学指南美国文学部分共14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2. Blamires, Harry. Twentieth-Century British Literature. Macmillan Press, 1982.

23. Bradley, A.C. Shakespeare Tragedy. (Different editions available).

24. Drabbe, Margaret,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English Literature, 2000.

25. Sanders, Andrew. The Short History Oxford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26. Bercovitch, Sacvan.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1994.

27. Bercovitch, Sacvan, and Jehlen, Myra, eds. Ideology and Classic American Literatur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28. Brooks, Van Wyck. The Flowering of New Englan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81.

29. Chase, Richard. The American Novel and Its Tradition. New York: Doubleday, 1957.

30. Conn, Peter. Literature in America: an Illustrated Histor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

课程编号:X19120105

一、计划总学时 32 (其中实验 学时) 学分 2 开课学期: II

授课方式:课堂教学与研讨 考核方式: 考试(闭卷)

二、适用专业外国语言文学

三、预修课程:英美文学史、语言学

四、教学目的

掌握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的基本流派和文艺评论的基本方法,并能将各种方法运用到实际的文本分析当中去。

五、教学内容

Introduction

Unit 1 Russian Formalism

1.Art as Technique (V. Shklovsky)

2.Standard Language and Poetic Language (J. Mukarovsky)

3.The Theory of the “Formal Method” (B. Eikhenbaum)

4.The Bakhtin School

Unit 2 Anglo-American New Criticism

1.Tradition and the Individual Talent (T. S. Eliot)

2.The Intentional Fallacy

3.The Affective Fallacy

4.Irony as a Principle of Structure (C. Brooks)

Unit 3 Marxist Theories

1.Soviet Socialist Realism

2.Lukacs and Brecht

3.The Frankfurt School: Adorno and Benjamin

4. “Structuralist” Marxism: Goldmann, Althusser, Macherey

5. “New Left” Marxism: Williams, Eagleton, Jameson

Unit 4 Psychoanalytical Theories

1.The Structures of the Mind (S. Freud)

2.The Oedipus Complex

3.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4.Creative Writers and Daydreaming

5.Freud and Literature (L. Trilling)

6.The Mirror Stage (J. Lacan)

Unit 5 Myth and Archetypal Criticism

1. The Principal Archetypes (C. G. Jung)

2. The Concept of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3. The Archetypes of Literature (N. Frye)

Unit 6 Structuralist Theories

1. Nature of the Linguistic Sign (F.de Saussure)

2. The Structural Study of Myth (C. Lèvis-Strauss)

3. The Structuralist Activity (R. Barthes)

4. Structuralist Poetics

Unit 7 Reader-oriented Theories

1.The Act of Reading (W. Iser)

2.Literary History as a Challenge to Literary Theory ( H.R.Jauss)

3.Why No One’s Afraid of Wolfgang Iser (S. Fish)

4.Reading and Identity

5.The Subjective Character of Critical Interpretation (D. Bleich)

Unit 8 Deconstruction

1.Structure, Sign, and Play (J. Derrida)

2.Diffèrance

3.The Critic as Host (J. Hillis Miller)

4.New Criticism and Deconstruction (A. P. Debicke)

5.The Deconstructive Angel ( M. H. Abrams)

Unit 9 Feminist Theories

1.First-wave Feminist Criticism: Woolf and de Beauvoir

2. Second-wave feminist criticism:

Kate Millettsexual politics

Marxist feminism

Elaine Showalter: gynocriticism

French feminism: Kristeva, Cixous, Irigaray

Unit 10 New Historicism

1.The Structures of Punishment (M. Foucault)

2.The Improvisation of Power ( S. Greenblatt)

3.Sentimental Power (J. Tompkins )

4.Representing Violence (N. Armstrong and L. Tennenhouse)

Unit 11 Post-Colonial Studies

1. The Prison Notebooks (A .Gramsci)

2. Black Skin , White Masks (F. Fanon)

3. Orientalism (E. Said)

4. Masks of Conquest (G. Viswanathan)

5. Race and ethnicity

Unit 12 Gender Studies

1.Homosexuality, A History ( V. L. Bullough)

2.Queer Theory, An Introduction (A. Jagose)

3.One Is Not Born a Woman (M. Wittig)

4.Epistemology of the Closet (E. K. Sedgwick)

5.Gender Trouble (J. Butler)

Unit 13 Cultural Studies

1.The Uses of Literacy ( R. Hoggart )

2.Cultural Studies: Two Paradigms (S. Hall)

3.The Future of Cultural Studies (R. Williams)

4.Disneyland: A Utopian Urban SpaceM. Gottdiener

5.Racism in School Textbooks ( D. Wright )

六、主要参考书

1.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 Adams, Hazard ed. (1971), Critical Theory Since Plato.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

3. Culler, Jonathan (1997), Literary Theory. Oxford & New York: Oxford UP .

4. Eagleton, Terry (1985), 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 Minneapolis: U of Minnesota P.

5. Leitch, Vincent B (1988), American Literary Criticism, from the 30s to the 80s. New York: Columbia UP.

6. Selden, aman (2004), 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New York & London: Harvester Wheatsheaf.

7. Spikes, Michael P. (1997), Understanding Contemporary American Literary Theory. Columbia: U of South Carolina P .

8. Webster, Roger (1996), Studying 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 London & New York: Arnold.

语用学

课程编号:X19120106

一、计划总学时: 32 (其中实验 学时) 学分 2 开课学期: II

授课方式:课堂教学与研讨 考核方式:学期论文

二、适用专业外国语言文学

三、预修课程本科生的语用学

四、教学目的

本课程注重进一步向学生传授语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注重介绍过去40年来有关语用学几个主要领域中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学生在学完这门课程后可对语用学的基本内容和有关最新学术成果有一个全面的深入理解和认识。

五、教学内容:

1.Course Overview

1.1 Pragmatics___Studies of Language Comprehension and Application

1.2 Pragmatics___Studies of Language Appropriateness and Tactfulness

1.3 The Development of Pragmatics

1.4 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1.5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1.6 Societal Pragmantics

1.7 Cognitive Pragmatics

2.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2.1 Meaning and Intention

2.1 The Notion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2.2 Generalized and Particularized Implicatures

2.4 Special Features of Implicatures

3. Linguistic Politeness

3.1 Politeness as a Linguistic Universal

3.2 Face and Politeness

3.3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

3.4 Pragmatic Scales of Politeness

3.5 Interaction between Politeness Principle and Cooperative Principle

3.6 Social Constraint and Cross-cultually Different Strategies of Politeness

4. Presupposition

4.1 Philosophical Background

4.2 Presupposition-triggers

4.3 Pragmatic Analysis of Presupposition

4.4 Pragmatic Properties of Presupposition

5. Performatives and Speech Acts

5.1 Performatives

5.2 Speech Acts

5.3 Conditions for Illocutionary Acts

5.4 Classification of Illocutionary Acts

5.5 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

6. Relevance Theory

6.1 Ostension

6.2 Ostension-Inference

6.3 Manifestness and Mutual-Manifestness

6.4 the Largest Relevance

6.5 Optimal Relevance

6.6 Contextual Effects and Processing Effort

6.7 the Principle of Relevance

7. Pragmatic Vagueness

7.1 Notions of Pragmatic Vagueness

7.2 Classification of Vagueness in Pragmatics

7.3 Positive Significance of Pragmatic Vagueness

7.4 Concluding Remarks

8.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Pragmatics in Translation

8.1 Cultural Load of Language

8.2 Pragmatics in Translation

8.3 Pragmalinguistics in Translation

8.4 Sociopragmatics in Translation

8.5 The Pragmatic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六、主要参考书:

[1]Clark, B. Relevance The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2]Jef Verschueren.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3]Sperber, D. & D.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4]陈新仁,《语用身份论——如何用身份话语做事》,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5]陈新仁,《汉语语用学教程》,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7

[6]陈新仁等,《语用学与外语教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7]何自然,《语用学讲稿》,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孟建钢 曾建松,《关联理论:反思与发展》,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9

翻译通论

课程编号:X19120107

一、计划总学时 32 (其中实验 16 学时) 学分 2 开课学期: III

授课方式:理论讲授与实践 考核方式:考试/论文

二、适用专业:外国语言文学

三、预修课程:本科生的翻译理论与实践

四、教学目的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着重于让研究生掌握一些基础的翻译理论,同时在本科的基础上提高翻译的实践能力,主要强调翻译的文学艺术性,本课程对翻译作品的分析和描写不仅仅注重翻译质量的高低,而是探讨翻译的美学价值、艺术享受以及意识形态因素。其目的是让研究生通过这一课程学会用各种理论对运用这些理论对翻译文本进行分析和批评,并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

五、教学内容

翻译导论和实践是一门翻译理论研究入门性质的课程,并且兼顾翻译实践;其研究对象主要要针对文学文本的翻译,兼顾其他文体的翻译研究和实践。本课程重在向研究生介绍以下三方面的知识:

翻译的本质问题,包括对翻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讨论;要探讨翻译,必须从语言、文体、艺术性等各个方面对翻译进行全面的关照和观察,让学生明白文学翻译相对于科技文体翻译的多维性;

对文学翻译中译者的翻译动机、目的、选材、文本的接受以及策略等方面的考察,让学生了解文学翻译决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它还涉及到目的语文化和译者的翻译意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研究生接触一些基本的文学翻译理论,如接受理论、阐释学理论、符号学理论、叙事学理论等;

对文学翻译的不同体裁的翻译进行分析和研究,其素材包含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题材主要章节如下:

翻译理论部分(20学时)

1 翻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2学时)

2 翻译一元标准与多元标准;(2学时)

3 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2学时)

4 影响翻译活动的因素;(2学时)

5 译者的主体性;(2学时)

6 文学翻译赏析与批评;(2学时)

7 诗歌翻译欣赏、比较;(2学时)

8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翻译;(2学时)

9 翻译的跨学科研究视野;(2学时)

10章 英汉翻译批评(2学时)

语篇翻译实践(16学时)

六、主要参考书

1.崔永禄. 文学翻译佳作对比赏析[C].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

2.郭建忠.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廖七一. 当代英国翻译理论[C].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许钧. 当代法国翻译理论[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5.奚永吉. 文学翻译与比较美学[M]. 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6. Niranjana, Tejaswini. Siting Translation: Post-structuralism and the Colonial Context [M].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7. Venuti, Lawrence. The Scandal of Translation: Towards an Ethics of Difference [M]. London: Longman, 1998.

8. Susan Bassnett & H. Trivedi eds,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C].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9. Susan Bassnett ed.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C]. London: Routledge, 2000. .

10. Roman Alvarez and M. Carmen-Africa Vidal eds. Translation, Power, Subversion [C]. London: Cassell, 1990.

11. Flotow, Luise von. Translation and Gender: Translation in the Era of Feminism [M].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1997.

12. Simon, Sherry. Gender in Translation: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ransmission [M]. London: Routledge, 1996.

13. Steiner, Gorge. 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14. 1994年以来各种外语类期刊上的翻译方向论文.

第二外国语(日语)

课程编号:X19120108

一、计划总学时48 学分3 开课学期 I

授课方式课堂教学 考核方式:考试(闭卷)

二、适用专业:外国语言文学

三、预修课程:大学日语

四、教学目的:

即将开设的日语课程是主要针对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的学位课及面向全校的公外选修课。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第二外语,力求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日语知识及学习方法,为以后的独立自学及更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教学过程中还将向学生介绍一些日本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等,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对日本的风俗及社会现状的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外语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积极配合,做到多读、多听、多说、多练,在听说读写等方面能够同步发展,打下扎实的日语学习的基本功。

五、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 日本語の総括

1.文字: 漢字の輸入発音

2.語彙単語の構造意味種類

3.文法特徴尊敬語の文法

第二部分 日本文化の総括

1.日本教育制度

2.日本人の宗教

3.日本社会保障

4.日本女性の職業と家事

5.日本生活

六、主要参考书目

1.皮细庚著:日语概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周平季林根:日本风情录,知识出版社,2009

3.周平陈小芬主编:新编日语(第一、二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4.胡传乃著:日语写作,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5.北京外国大学日语系基础教研室编:日语会话,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

6.陈俊森:日语阅读技能训练,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7.姜晚成、王郁良:精选日汉、汉日词典,商务印书馆东方书店,1994

8.池学颠田忠魁主编:日本通览(日汉对照),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1993

第二外国语(德语)

课程编号:X19120109

一、计划总学时 48 学分 3 开课学期:

授课方式:课堂教学与研讨 考核方式:考试,闭卷/课程论文

二、适用专业外国语言文学

三、预修课程:大学德语

四、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为在本科期间以德语为第二外语的英语专业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学生本科期间已经学习了基本的德语语法,并已掌握了大约2500个左右的词汇。在此基础上本课程主要对学生的听力,口语及阅读进行训练,同时还要学生掌握简单的德语论文的写作方法。以提高学生听,说,读能力为教学目的。

该课程的教师主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练习资料及语言发展信息,对新出现的语法现象及难点进行讲解,纠正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要求学生做到多听,多说,多读,不断提高德语的应用能力,从而达到使用德语进行一般性的交流,阅读中等水平的文章。

五、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分三部分:听力训练,口语训练,阅读练习(其中包括写作内容)

第一部分:听力训练 20 学时 每课1学时 2学时复习测验)

1.预备部分

Vorkurs 1 und Vorkurs 2

Vorkurs 3 und Vorkurs 4

Vorkurs 5

2.初级听力

Lektion 1: Hallo!

Lektion 2: Guten Appetit!

Lektion 3: Wie komme ich zu…?

Lektion 4: Ein Kilo Tomaten,bitte !

Lektion 5: Ruf mal an!

Lektion 6: Ist die Wohnung noch frei?

Lektion 7: Wohin möchten Sie?

Lektion 8: Mit dem Bus oder per Anhalter

Lektion 9: Ihren Ausweis bitte!

Lektion 10:Girokonto oder Sparkonto?

Lektion 11:Kann ich hier das Päckchen aufgeben?

Lektion 12:Was machen Sie in der Freizeit?(1)

Lektion 13: Was machen Sie in der Freizeit?2)

Lektion 14:Wo fehlt es ihnen denn?

Lektion 15.Wiederholung und Kontrollarbeit

第二部分:口语训练 40学时 每课均为2学时 )

1.Begrüßung und Bekanntschaft

2. Alter und Familie

3.Beim Zollamt

4.Nach der Ankunft

5.Im Restaurant oder im Speiseraum

6.In der Papierhandlung oder in der Buchhandlung

7.Beim Friseur oder in der Wäscherei

8.Auskunft nach dem Weg

9.Stadtverkehr oder ein Stadtbummel

10.Eine Eisenbahnfahrt oder eine Flugreise

11.Geburstagsbesuch

12.Bei einer deutschen Familie zu Gast

13.Beim Artzt oder Zahnarzt

14.Jahreszeiten oder Wetter

15.Über das Studium der Fremdsprachen

16.Theaterbesuch und Kinobesuch

17.Feste

18.Volksbildung

19.Freizeitgestaltung

20.Wiederholung und Kontrollarbeit

第三部分:阅读30学时 )

Teil A:Einfaches Niveau

1.Die Überschrift :Jobben nach Schulschluß

2.Zusammengesetzte Nomen: Umweltprojekte von Schülern

3.Die Negation: Was ist typisch deutsch?

4.Kausale und konserkutive Verbindungswörter: Stars gegen Alkohol

5.Synonyme: Daumen raus

6.Fallen: Der Mann aus dem Eis

7.Kleine,aber wichtige Wörter: Fridorin Frost, der Bumerang-Weltmeister

Teil B: Mittleres Niveau

1.Weltmeister mit Sonnenenergie

2.Todliche Stunden

3.Lotto

4.Sprachreisen

5.Wiederholung

6.Kontrollarbeit

六、主要参考书

1.高年生韩耀成宋钟璜编,高年生修订:德语绘话手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2.江楠生朱兵编:德语初级听力,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Manuela Georgiakaki编注,崔岚注释:德语阅读训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4.郭力编:日常德语阅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第二外国语(法语)

课程编号:X191201010

一、计划总学时 48 (其中实验 0 学时) 学分 3 开课学期:I

授课方式:面授 考核方式:考试

二、适用专业外国语言文学

三、预修课程:基础法语

四、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为本科二外为法语的英语专业研究生开设的。在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上,研究生阶段二外的学习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法语应用能力,从而达到使用法语进行一般性的交流,阅读中等水平的文章。同时对学生教授写作内容,使逐步掌握运用法语独立写作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听力训练,语法和阅读部分,写作训练。

1.听力训练

Chapitre 1 联络 Chapitre 2谈论活动与好恶 

Chapitre 3 制定计划和订约会 Chapitre 4 问路和描述地点

Chapitre 5 谈论物品 Chapitre 6 咨询和答疑

Chapitre 7 讲述个人经历 Chapitre 8 谈论将要发生的事情

Chapitre 9 提供建议 Chapitre 10 阐述观点 

2.语法和阅读部分

Leçon 1 Grammaire:条件式过去式

TexteI:Le monde moderne

TexteII:Le Marseillais moderne

Leçon 2 Grammaire:直陈式先过去时

TexteI:Une maivaise nouvelle

TexteII:Au service de renseignements

Leçon 3 Grammaire:现在分词、

TexteI:Vive le Père Noel

TexteII:En panne

Leçon 4 Grammaire:副动词

TexteI:Les plaisir du camping

TexteII:Un homme d’esprit

Leçon 5 Grammaire:泛指形容词与泛指代词

TexteI:Quel beau métier

TexteII:Le poète et l’étranger

Leçon 6 Grammaire:I.复合关系代词 II.复合疑问代词

TexteI:La chirurgie d’aujourd’hui

TexteII:L’incendie du Louvre

Leçon 7 Grammaire:I.虚拟式现在时 II.虚拟式用于名词性从句

TexteI:Propos sur la littérature et sur l’art

TexteII:Une habitude bizarre

Leçon 8 Grammaire:虚拟式用于形容词性从句

TexteI:Les Français dans l’ascenseur

TexteII:Un mari ou un poste de télévisionl?

Leçon 9 Grammaire:虚拟式用于副词性从句

TexteI:Que faire de la lune?

TexteII:La moitié de poule

Leçon 10 Grammaire:过去分词

TexteI:Vit-on heureux en banlieue?

TexteII:Prenez garde à la peinture

Leçon 11 Grammaire:不定式

TexteI:Une aventure effrayante

TexteII:Signer le pantalon

Leçon 12 Grammaire: I.复合过去分词II.替代其他连词的que

TexteI:La lampe de poche(à suivre

TexteII:Qui est le responsable?

Leçon 13 Grammaire:I.虚拟式用于独立句里 II.虚拟式过去式

TexteI:La lampe de poche(fin)

TexteII:L’OVNI,c’est moi!

Leçon 14 Grammaire:独立分词从句

TexteI:Un moment diffcile

TexteII:Histoire de plume

Leçon 15 Grammaire:I.虚拟式未完成过去式 II.虚拟式愈过去式

TexteI:Renard et les pêcheurs de poissons

TexteII:Un garçon intelligent

Leçon 16 Grammaire:无人称动词

TexteI:Renard et les pêcheurs de poissons

TexteII:Un garçon intelligent

3.写作训练

1章 方法介绍定义方法指导付诸实践

2章 缩写和概述练习1初步接触文章:观察和整体理解词汇场连接词或者关联词标点符号

3章 缩写和概述练习2压缩篇幅和写作的技巧):简化复杂的结构文章段落压缩辅导逐步压缩文章段落压缩短文章

4章 缩写和概述练习3建议和提醒压缩一般篇幅和难度的文章

5章综述定义和相关建议词汇综述三篇短文综述训练

六、主要参考书

1.[]阿库于兹AkyuzA.)著,李洪峰译:循序渐进法语听说:中级,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吴贤良王美华编:公共法语,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钱培鑫、[]克莱尔·夏尔内、雅克琳娜·罗宾-尼碧法语写作如何缩写-概述-综述,上海译文出版社


培养方案审批表

学科意见:

学位点负责人(签名):

学院审核意见:

主管院领导(签名) 学位评定分委会主席(签名):

学科教学各领域的学位评定分委会主席签名由教育硕士培养指导委员会主任签。